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请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。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,希望这篇内容能够为您带来愉快且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---
1953年7月16日,台湾国民党政府精心策划的东山岛战役正式爆发。在海军舰艇和空中力量的强力支援下,超过1.3万名国军士兵从海陆空多个方向对福建东山岛发起了猛烈进攻,声势浩大,气势如虹。
这场早已精心谋划的战役,对于国民党和美国军方而言,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双方都将此次战役视作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关键第一枪,寄予厚望,希望借此扭转战局,实现大陆反攻的大业。
他们之所以充满自信,是因为这次行动中投入了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特种部队,同时采用了一种对解放军来说尚属新颖的空降兵定点突袭战术。对他们来说,夺取东山岛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,仿佛已经囊中之物。
然而,令国民党和美军始料未及的是,原本预计半天到一天便可结束的战斗,竟持续整整两天之久。
展开剩余92%虽然解放军遭遇了这支号称精锐的突击部队的突然袭击,但战斗的最终结果却令所有人倍感惊讶。
那么,国民党与美军为何选择在这一特定时机突然对大陆发动反攻?他们的精锐部队表现如何?被寄予厚望的空降突袭战术到底是否奏效?
---
自1949年在解放战争中败退,仓皇撤往台湾后,蒋介石心中一直怀抱着“反攻大陆”的执念,渴望有朝一日能重现国民政府昔日的辉煌。
为此,蒋介石集团在台湾严阵以待,精心整顿军备,只待美国这位“干爹”发出指令,便立刻吹响反攻的号角。蒋介石对反攻时机的判断极为清晰:当时国共军力对比极其悬殊,几十万国军即使配备了美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,也难以与人数众多的解放军抗衡。
因此,他寄望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,全球陷入混乱之际,国民党能紧紧依靠美国的支持,借助这场大乱重返大陆。
虽然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足十年,但随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因意识形态对立而日益紧张的关系,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难测。谁也无法预料,这两个超级大国一旦擦枪走火,是否会将全球再次卷入战争的深渊。
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,新中国自然会与美国站在对立面,这正是蒋介石期盼的“机遇”。
令人唏嘘的是,蒋介石一直坚持到1975年,活到了88岁,依然未能迎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,反攻大陆更是遥不可及。但这些都是后话,对1950年的蒋介石而言,反攻的机会仿佛触手可及。
---
1950年10月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,跨过鸭绿江,加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。
尽管苏联为了避免战争升级,未派遣正规军直接参战,但却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大量先进武器装备,甚至派遣王牌飞行员穿上志愿军军服参与空战。
这场战争震动了全世界,令各国紧张不安,担忧美苏两国会将战火升级至全球范围。此时,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认为时机已到,开始积极准备,并向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麦克阿瑟请求派遣国军第六主力52军参战。
然而,这一请求最终遭到美国白宫的否决,主要担心此举会刺激新中国,导致战争规模扩大。
无奈之下,蒋介石只能暂时收敛野心,静待下一次机会。
---
经过将近三年的蛰伏,随着朝鲜战争谈判逐渐展开,反攻大陆的计划终于迎来了转机。
事实上,早在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后,双方围绕三八线构筑起坚固防御工事,战争陷入胶着。
当战争进展远超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预料时,内部出现了不少反对延续战争的声音。许多国家主张尽快结束战事,减少损失。
美国也有类似意图,担心战争拖延导致无法收获预期的利益,还会损害其国际威望。
因此,美国倾向于通过局部战役取得胜利,迫使新中国主动妥协,接受更有利于美国的停战条件。
然而,让美国始料未及的是,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竟举全国之力,以坚韧不拔的气魄与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展开持久消耗战。
1953年2月,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,毛主席豪迈宣言:“时间要打多久,我们不决定。过去由杜鲁门决定,今后由艾森豪威尔或未来美国总统决定。就是说,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,我们一直打到完全胜利!”
俗话说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,面对中国坚决到底的态度,美国不愿继续消耗资源。国内财政赤字严重,反战情绪高涨,促使美国政府于1953年4月26日重启停战谈判。
---
尽管如此,美国并不愿安心坐下来完成停战协议,为争取更多利益,他们采用了“放蒋出笼”的策略,对中国谈判代表施加压力。
当时的蒋介石听闻朝鲜战场重新开谈后,心情极度焦躁。他清楚,一旦错过这次机会,下一次全球火药桶爆发的时机恐怕遥遥无期。
于是,美国派人秘密联系蒋介石,表达愿意支持其命令国军对中国东南沿海发动军事行动的意愿,并保证会提供强大援助。
这话让蒋介石顿时振奋不已,天生“唯恐天下不乱”的他,看到美国主动伸出橄榄枝,仿佛看到了重燃战火的曙光。
---
经过美军顾问与国军高级将领的详细研究分析,最终决定对福建东山岛发起海陆空联合突袭。
东山岛位于福建东南,是福建第二大岛,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。若国军能够控制该岛,将其作为前进基地,便可直接威胁福建内地。
根据美军制定的方案,战役一经发动,国军将派出大型军舰封锁岛屿周边海域,切断解放军海上增援通道。此时,东山岛西北部的八尺门渡口将成为岛内唯一的交通咽喉。
然而,八尺门渡口地形险要,易守难攻。依靠传统正面登陆战术,国军若想快速突破守军防线,显然难度极大。
为此,美军顾问建议采用空降突袭战术,派遣一支精锐空降部队绕过主防线,直接夺取八尺门渡口,给守军以致命一击。
成功夺下渡口,就如同切断了解放军对岛屿的后勤支持,战役胜利几近手到擒来。
---
战役打响前一个月,美军顾问从国军伞兵中精选了近500名士兵组成特别行动部队,专门按照美国空降兵标准进行培训,配备最先进的武器装备。
此外,美军顾问还选定地形与东山岛相似的八德机场作为实战演练场地,指导伞兵熟悉跳伞落点。
经过反复的高强度训练,这支部队已能精准降落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目标区,训练成果堪称完美。
因此,开战前国军指挥官们信心满满,坚信胜利就在眼前。
---
不过,国民党内部由于我党大量情报人员渗透,情报泄露现象频发,气氛异常紧张,人人提心吊胆。
东山岛登陆计划被胡琏等高级将领严密控制,知情人数极少,甚至连参与战斗的士兵都未被告知具体细节。
这种高度保密虽然防止了情报泄露,但也为战斗埋下隐患。
---
1953年7月16日拂晓,东方天空刚泛起鱼肚白,日轮尚未升起,营地里的伞兵们却早已从睡梦中醒来。
几天前,他们被告知今日将进行一场海陆空联合“演习”,整理好装备后,士兵们在长官指挥下有序登机,依旧按照惯例行事。
16架运输机载着487名伞兵穿云破雾,直奔大陆方向。
伴随着飞机轰鸣,带队军官沉重步伐走进机舱,首次向士兵透露这不是普通演习,而是一次真实的特别军事行动。任务内容与训练极为相似,要求士兵们保持冷静,不必慌张。
实际上,连带队军官自己也是临上飞机后,才从任务档案中知晓真相。这种突然变故,哪怕是最强悍的士兵也会感到措手不及。
既然任务已下,士兵们只能咬牙坚持,迎接挑战。
---
数分钟后,运输机群抵达东山岛上空,准备在250米高度投放伞兵。
然而,驻岛的解放军官兵十分警觉,及时发现敌机逼近,迅速开火防空。
机枪子弹夹杂着闪烁的曳光弹,打得敌机机头闪避,领头的先导机飞行员本能拉杆上升,机群被迫随之升至1000米高空。
飞行员们陷入迷惑:投放高度突然变化,且无应急方案,只能被动跟随。
最终,无奈中将伞兵投放,导致跳伞高度大幅增加,伞兵滞空时间从平时的45秒延长到7至10分钟。
这给守军带来了宝贵反应时间,也让伞兵成为空中活靶。
---
更为严重的是,原计划487名伞兵中,实际投放人数锐减至416人。
原因是一架运输机飞行员见势不妙,临阵脱逃,径直飞回台湾。
这不仅导致七分之一兵力缺失,还丢失了唯一的通讯电台,使得空降部队与其他作战单位失联,陷入孤立。
---
与此同时,早在投放开始前,驻守八尺门渡口的解放军水兵师1团1营1连官兵已察觉敌机动向。
由连长王德才指挥,迅速采取行动。
他下令:除保留少数人员操控船只外,其余战士携带武器登岸作战;副指导员带队回防后林村,组织民兵保护村民;王德才带领精锐战士拿出轻机枪,分成两个小组对空射击,迎击滞空的敌伞兵。
---
由于伞兵的重武器装备未与主力同步空投,他们在空中和落地时均无力有效还击,成为守军火力打击的靶子。
伞兵们经过重重困难,终于集结起来,人数仅剩三百余人。
原本依赖先发制人的突袭战术优势,如今因多重失误大打折扣。
---
在王德才周密部署下,解放军战士已在后林村和八尺门渡口构筑坚固防线。
伞兵们面对铁桶般的防守,无论正面突击还是侧翼包抄均无法奏效。
稍有靠近防线者,便遭到机枪扫射和集束炸弹轰炸。
---
这场争夺战激烈持续近四小时,从清晨打到烈日高照,国军这支自称精锐的部队未能攻破解放军的防线。
7月16日上午10时10分,我军272团9连接替1连防守,随后272团3营赶到,对伞兵展开反攻。
最终,国军惨败,残兵逃窜仅存六七十人,其余被击毙或俘虏。
---
战后,台湾方面公布数据称,参与八尺门渡口争夺的伞兵中阵亡或被俘达229人,逃回者187人。
经过近两天激战,除八尺门战斗外,国军正面进攻部队在岛内各处均遭失败,最终只能仓皇撤退。
蒋介石“反攻大陆”的美梦再次破碎。
---
也许蒋介石和国军将领们永远无法理解,为何装备远超对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